马凌
11月7日,美国大选将尘埃落定。但不论最终谁入主白宫,65岁的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都将挂冠而去。
从第一夫人起步,她推动了美国的医保改革。随后,她开始了个人的政坛之旅,蝉联纽约州参议员继而在2008年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以小于1%的微弱差距惜败奥巴马之后,她不计前嫌出任奥巴马内阁的国务卿。
在4年任内,希拉里成为美国史上出访国家最多的国务卿,并开创性地运用“巧实力”策略布局美国“重心东移”的外交战略。叱咤政坛19载,希拉里留给美国人的政治遗产不可谓不丰厚。她在男性主导的政坛中奋力顶开职场天花板,为美国女性问鼎白宫做出了垂范。
从“第一夫人”到“总统女士”
希拉里在美国政坛留下的第一个足迹,是1993年起连续8年担任第42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第一夫人”。
这位第一夫人可不是低调的贤内助。她曾直言:“如果我不是每天都踢比尔·克林顿的屁股,他会一事无成。”克林顿也表示,“在讨论政治议题时,我把希拉里视为我最好的交流伙伴。”对于克林顿总统被称为“8个肥年”(eight fat years)的美国经济黄金期,希拉里理应分享军功章一半的荣光。
除了辅佐克林顿,希拉里在第一夫人任内的个人最大政绩是推动“克林顿医保计划”。尽管该计划最后夭折于国会,但希拉里随后在1997年和1999年,敦促国会通过了《美国儿童健康保险项目》、《健康家庭领养法案》等一系列医保法案。对医保的关注,促使她在奥巴马任内为医改大声疾呼。
然而,两件丑闻令希拉里比别的“第一夫人”更受关注。一个是1996年指控克林顿夫妇在房地产投资中涉嫌欺诈的“白水门”(White water)丑闻,另一个则是1998年指控克林顿性侵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为了维护自己和丈夫的名誉,希拉里被迫成为首位收到法院传票并在最高院陪审团面前作证的“第一夫人”。
在聆讯中,希拉里坚定地站在了克林顿一边,最终帮助他走出丑闻阴影。尽管成功扮演“第一夫人”角色,但希拉里仍不免埋怨“白宫是个监狱”。她说自己曾把长发挽进棒球帽,带上太阳眼镜,骑自行车“越狱”白宫。她骗过了特工,却在半路上被一群日本游客截住。她以为被认出来了,孰料日本游客却对她说:“这位女士,请你给我们拍张照好吗?”
卸下“第一夫人”桂冠后,希拉里成功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她开创了纽约州首位女性参议员的先河。“太多的妇女,在太多的国家里,都说着相同的话语——那就是沉默。”希拉里说,她参政就是为了打破女性的习惯性“被沉默”。
在议员任内,她果然放胆直言对布什政府外交和内政诸多不满。这些评论也成为了共和党人抨击她的“弹药”。但希拉里并不因此退缩。“不管愿不愿意,女人们总是会因为她们在公众面前表现得太多而备受指责。”希拉里说。她旗帜鲜明地反对布什在伊拉克打持久战。
鲜明的立场、果决的性格使得纽约人变成了希拉里的拥趸。2006年,希拉里以高出对手近5倍的票数蝉联纽约州参议员。
在议员任上的出色表现令希拉里萌生了代表民主党参选美国总统的念头。“历史已经证明需要一个克林顿来清理第一个布什留下的烂摊子,那么现在轮到另一个克林顿来清理第二个布什留下的烂摊子了。”希拉里说。
如果希拉里成功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她将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女士”(Madame President)。因为共和党总统小布什在经济和国防上的糟糕表现,早已令民主党人在2008年大选前提前赢得民心、锁定胜局。可惜,2008年民主党冒出了一位比希拉里更“政治正确”的非洲裔伊利诺伊州竞争对手:巴拉克·奥巴马。最终,希拉里以0.73%的微弱差距败给了奥巴马。
尽管输了选举,希拉里仍然接受奥巴马的邀请,出任第44任美国总统的国务卿。希拉里解释说,“也许我最差的品行就是我非常执着地要干成我认为对的事情”。在她看来,她这辈子认准了的事就是从政。
外交战略“遗产”巧实力
自2008年赴任国务卿伊始,希拉里就致力于开掘美国外交战略的新维度。面对新兴国家崛起带来的挑战,以及美国因两伊战争、金融危机和财政悬崖而大幅削弱的国力,希拉里既不希望美国在国际博弈中走向零和,亦不希望世界再次爆发战争。
几经权衡,她把目光投向了“巧实力”(smart power)理论。巧实力是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国务卿助理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2003年提出的。
约瑟夫·奈指出,巧实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即在投射军事实力的同时,同样重视发挥同盟关系、国际组织、民间交往、外资援助等多种渠道的作用,用刚柔相济的方式施展美国的影响力。
希拉里则直接将上述理论推向了外交实践。在2009年1月13日的参议院听证会上,希拉里明确提出“巧实力将是本届政府的核心外交策略”。
尽管约瑟夫·奈的本意是将巧实力运用到反恐战争中去,希拉里的巧实力主要针对的却是亚太地区。2011年,希拉里在美国外交界权威期刊《外交政策》上发表的《美国的亚太世纪》一文中,再次重申“巧实力将重塑美国在全球外交的领导地位”。
至此,“巧实力”和“重返亚洲”成为希拉里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
“布局亚太不是奥巴马政府的短期行为,而将是它的一个长期战略转移。”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心伯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
吴心伯指出,美国的这一战略转移是建立在充分考量的基础上提出的。首先,亚太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加重的领头羊角色能在经济上给美国带来长远的好处。其次,美国进入亚太能制约在安全上给予它挑战的国家。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亚太战略偏向于前者,在小布什任内则倒向后者,而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两相并举。
在南海问题上,希拉里初试巧实力,将美国硬生生插入这个地区性问题中。尽管表面上声称“美国不偏袒任何一方”,希拉里随即走访东盟六国,迫使东盟在争端中统一立场,敦促六国设立南海准则,并宣称美国需保证“南海的航行自由”。她不动一兵一卒,运用盟友、规则和媒体的软力量,强使菲律宾等国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在之后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希拉里再次运用巧实力将美国推上调解人的位置。她趁机在亚太加强军事部署,引入两个航母战斗群,增加海军陆战队的“鱼鹰”战机。此外,希拉里还联合美国防部高官宣称“《日美安保条约》有条件适用钓鱼岛”。美国的“选边站”险些搅乱中日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的进程。
面对希拉里咄咄逼人的亚太外交政策,加上中美在亚太地区全面上升的竞争关系,中国政府于2012年5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当“巧实力”遭遇“新型大国关系”,亚太格局的未来走向将由谁来主导?可惜希拉里已决意将答案留给继任者。
尽管学界和舆论界至今仍在争鸣巧实力的实施效果,但希拉里的外交政绩无疑成为了奥巴马竞选连任的加分项目。结束阿富汗战争、击毙本·拉登、助力“阿拉伯之春”、重心向亚太东移……每一桩都是重量级的外交成绩。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系教授托马斯·舍勒(Thomas Schaller)对本报记者说:“奥巴马执政期间的外交成就远远盖过他在经济上的表现。”
然而,随着希拉里的归去,她为美国外交留下的政治遗产能否持续,这在新内阁名单出台前尚不明朗。此前曾有美国媒体称,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 有望接替希拉里。斯坦伯格曾在克林顿政府任内担任副国家安全顾问,并在奥巴马任内出任美国副国务卿,辅佐希拉里。但在本报今年5月的专访中,斯坦伯格拒绝对此消息做出证实。
“我丈夫不是国务卿,我才是。”希拉里曾在今年1月份访问非洲时霸气地表示。如今“女王”归去,美国政坛少了一位性情中人。